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
- 2023-11-01 瀏覽:37
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 姚前
數字化轉型的實質是一場變革,是機構以數字能力建設為核心,利用數字技術對業務流程、服務模式、運營方式、組織形式、管理規范等進行數字化重塑和改造,通過科技賦能實現降本增效、創新發展。數字化轉型的突出特征是業務與技術高度融合,實現業務流程化、流程數字化、數據資產化、系統智能化。本文從理念機制、行業生態、數據治理、業務與技術的融合、風險防控等五個方面探析我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,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。
一、打破理念、機制制約,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
當前,我國金融機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三個方面的制約。
一是理念認知不夠清晰。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的轉變,更是對金融業務及商業模式的變革。許多金融機構對數字時代的商業模式認識不清,其數字化轉型自然難以發揮較大效益。有的金融機構經營和管理理念有待提升,“重業務而輕技術”的現象長期存在,信息技術部門依然被定位為純后臺技術支持部門或成本中心,存在創新風險與激勵不匹配等問題。有些細分行業的核心應用由少數幾家供應商壟斷,導致金融機構創新、開放的動力不足。
二是數字化發展目標不明確。雖然多數金融機構已編制信息技術發展規劃或金融科技發展規劃,但數字化戰略目標尚不明確。數字化發展涉及經營管理、業務模式、組織方式、數據治理等諸多方面,而這些方面往往并未在規劃中提及,導致頂層設計不完善、全局統籌難實施。
三是制度、組織、數據的保障措施不完善。數字化轉型需要突破部門條線限制,組建跨職能的敏捷團隊,而一些金融機構往往按板塊條線各自發展,跨部門跨業務協同機制欠缺,較難形成創新合力,缺乏數字化轉型所需的制度環境。同時,數字化應用對于金融機構原有業務模式和運營機制有著明顯的沖擊,如何克服原有體制機制限制,制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數字化發展戰略,為數字化應用創新創造良好環境是各金融機構面臨的重要挑戰。
上述因素使得數字化發展的深度、廣度和連續性受到限制。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部門的工作,還是一場應用場景及公司治理的變革,需要行業數字化意識的整體提升,并強化對行業數字化的統籌管理,不斷加強資源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。
二、完善行業數字生態,推動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
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中小金融機構很難靠單打獨斗取得成功,需要加快完善轉型生態,依靠生態的力量帶動數字化轉型。
一是打造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??蓞R聚監管部門、行業組織、頭部金融機構、中小金融機構、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,搭建開放型科技服務平臺、資源對接和推廣服務平臺、產業集群數字化共享平臺等,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多樣化的數字化服務,助力其加快數字化轉型。
二是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,降低數字化轉型壁壘。公有云是降低數字化轉型成本的有效措施,但因金融機構有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顧慮,公有云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尚不普遍。相關機構可以對金融行業云進行全面認證,并向中小金融機構推廣那些應用安全、可靠的金融行業云。此外,還可針對中小金融機構的需求,培育一批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,研發有針對性、普惠性的解決方案,為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供可負擔的數字化解決方案。
三、加強數據治理和數據共享,充分挖掘數據價值
數據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性資源,是關鍵的新型生產要素。金融機構擁有大量的客戶身份信息、賬戶、交易等數據資源,但針對內外部不同來源的數據缺乏有效的整合與管理,尚未形成促進業務創新的數據驅動力。
一是數據整體統籌規劃不足,數據孤島、數據條塊化現象較嚴重,導致數字化應用面臨數據質量差、數據深度和寬度不足等問題。
二是數據治理能力薄弱,存在數據資產不清晰、數據定義不一致、數據流轉不暢通、標準化程度不高、缺乏共享及隱私保護措施等問題。
三是應用的智能化能力、大數據洞察能力和基于場景的數據挖掘能力不強,導致數據價值無法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。不同行業和不同機構之間也缺乏數據的開放共享規則,數據標準不統一,數據接口不規范,數據割裂現象較為嚴重。
對此,在機構層面,要持續提升數據治理能力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加強數據的管理、流通與共享;在行業層面,要在政策法規的指導下全面梳理數據要素的感知、傳輸、存儲、計算、分析、應用流程,打通數據鏈,通過數據交易、數據托管等創新模式,推動數據在市場參與方之間的無縫共享,從而真正發揮大數據的核心價值。
四、推動技術與業務的戰略融合,提升科技賦能水平
總的來說,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賦能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。例如,云計算的技術成熟度較高,但在應用方面,上云面臨的傳統信息系統改造升級的壓力較大;大數據平臺建設大多處于基礎層面,平臺自動化、智能化程度不高,缺乏提供業務創新的載體,在系統穩定性和實際使用效益方面均面臨挑戰。一方面,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平臺局限于通用功能,缺乏專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和學習,導致智能化效果不佳;另一方面,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與現有系統或平臺的耦合度不高,對其運行時產生的中間數據未能進行有效的收集、整理、分析,較難形成智能化支撐。區塊鏈技術廣受關注,不少機構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實踐探索,但其尚處于演進發展階段,在具體場景中的應用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。此外,針對金融行業個性化需求的相關技術開放設計仍有待加強。
因此,業務與技術需要從戰略協同走向戰略融合。數字化轉型是對原有業務進行數字化改造,但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,數字化就不只是技術問題或者數據問題,這只是數字化的基礎,也不是孤立的某些流程的改變或局部組織的調整。數字化涉及的是全員、全要素的創新活動,關乎企業的整體轉型,是一項涉及數據、技術、流程和組織的艱巨而長期的系統工程。行業主體要轉變工作思路,更新工作方法,打破業務和技術部門墻,搭建業務中臺、數據中臺、云化架構、穩敏雙態等多層次驅動的數字化架構體系,構建“連接一切的能力”以及連接前中后臺的“變速器”,將業務創新、風險控制、監管合規等與技術深度融合,依靠海量的業務數據和更強的技術能力,推動實現高質量的數字化轉型和深度的業務賦能。
五、加強技術風險防控,平衡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
1.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技術風險與挑戰
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同時,也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。
一是數字化轉型帶來業務全流程的數據化,涉及大量數據的采集、傳輸和計算,極易導致信息安全問題,同時金融信息數據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,客觀上增加了金融數據泄露的風險。
二是數字化應用衍生出大量新的金融服務模式,給不法分子利用監管漏洞非法獲取或使用個人數據帶來了便利。
三是目前大量數字化應用側重于獲取效益和提升價值,而安全保護屬于成本性投入,難以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,使得業務發展能力與安全防控能力不相匹配,也間接給危害金融信息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。
四是在新技術應用初期,由于對部分新技術產品的安全性考慮不足,可能存在未知安全隱患,且人員技能儲備不足、市場技術資源不夠、應用案例不多,使得金融機構對技術的駕馭能力有待提升。
五是云計算的快速發展使金融機構的關鍵業務核心系統等更加集中,這也導致風險高度集中。此外,行業經營機構技術系統集中化程度高,主要依賴少數幾家主流服務提供商,其風險極易快速傳導至整個行業。
六是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,金融機構的IT系統越來越復雜,數據的關聯性、交叉性持續增強,使得木桶效應愈發明顯,單一節點新技術導致的安全漏洞可能給全網帶來風險,網絡互聯程度的不斷提高使風險的復雜度也隨之提高。
七是行業網絡安全形勢依然嚴峻。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迭代與國際環境的快速變化,網絡環境復雜多變,安全范疇日益擴大,新的網絡安全問題凸顯,對行業安全管理和網絡攻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八是安全可控面臨新的挑戰。當前,我國正處于底層技術和網絡安全產業的發展期,一方面存在技術脫鉤風險,另一方面國民網絡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也有待提高。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,構建獨立平行并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,是當前行業網絡信息安全面臨的新挑戰。
2.堅持安全與發展并重
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,金融機構需要持續堅守安全底線,探索打造安全和發展并重的金融科技風險防控和創新體系。
一是確?,F有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:在充分滿足業務創新需求的基礎上,持續提高運維監測水平,防范單點故障風險,提升應急保障能力;推進核心系統日常操作自動化,降低運維操作風險;加強資產管理,消除故障隱患。
二是防控好數字化發展領域新技術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的金融風險:在技術層面,對新興技術進行充分論證,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,要充分考慮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特點和優勢,注意揚長避短、優勢互補;在業務層面,要注意守正創新,與反洗錢、反逃稅、反恐怖主義融資的需求緊密結合。
三是以“風險可控”為基線,穩妥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和重要業務系統的新技術應用,持續動態關注技術、數據和應用等方面的安全風險,不斷推動安全管理制度和規范的優化建設。
四是加強對新技術應用的服務保障能力和駕馭能力:金融機構技術人員應構建自主可控的一線運維保障能力,并通過合作伙伴獲得二線保障支撐能力,確保發生系統故障時能夠及時響應和解決問題。在此基礎上,金融機構還應關注技術供應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,確保得到長期技術支持,并關注新技術人才隊伍建設,提升對新技術的駕馭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。
五是在數據治理方面要加強數據分級分類管理,推廣數據安全融合技術,尤其要推動數據脫敏、差分隱私、可信計算環境(TEE)、聯邦學習、多方安全計算等技術的融合應用,確保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;加快建立數字信任機制,探索完善數據權屬界定、開放共享、交易流通等標準和措施。數據服務商和使用方要通過隱私保護技術避免敏感信息泄露,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。
六是穩步提升安全自主可控能力:穩步推進辦公系統、業務系統、交易系統以及行業基礎設施的自主可控改造。
七是重視網絡安全,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護水平:優化安全組織管理與流程,提升員工安全意識,加強能力建設,聚焦統一身份管理、數據防泄露、智能安全運營等領域,打造立體化、多層次的安全技術架構防護體系;不斷增強應對互聯網攻擊的能力,加強對集中交易系統或遠程交易席位運行情況的監測與溯源;以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技術為基礎,逐步建立行業級的網絡安全預警聯動機制,使網絡安全從單點防護擴展到行業整體防控。
六、結語
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。通過數字化轉型,金融機構可以實現系統整合和流程再造,構建企業級強大、高效、敏捷的數字賦能體系,以業務生成數據、數據驅動業務的方式實現螺旋式上升,推動業務的體系化、智能化、迭代式變革。展望未來,數字化轉型將極大地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、疊加和倍增作用,不斷激發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,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。
本文來源:微信公眾號《金融電子化》
免責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、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,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僅供參考、交流等非商業目的。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